• 1
  • 2
中国最先提出垃圾分类 却被这5大因素拖累
2017-7-6
来源:中国环保网
点击数: 6470          作者:未知
  •         1957年提出垃圾分类,2000年8大城市试点,本该风光无限,却是愁容满面……我国垃圾分类之所以步履维艰,和5大原因密不可分。


      提到垃圾分类,不少人会联想到两个以“工匠精神”著称的国家——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在垃圾分类方面的成绩斐然,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实际上,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国首都北京是最早提出垃圾分类的城市,且此种说法也为世界所公认。


      1957年7月12日,一篇名为《垃圾要分类收集》的文章出现在《北京日报》的头版头条。当时的北京,废报纸、旧衣服、水果皮、火材盒、牙膏皮等按照要求被分类回收,送至废品站换钱,惹得不少外国人前来取经,可谓风光一时。


      到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8个城市开启垃圾分类收集试点。这一试就是17年,效果却不尽人意。对此,很多人疑惑不解,明明中国最先提出垃圾分类,为何现在却在垃圾分类道路上步履维艰?


      不难理解,1957年时的中国,刚刚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彼时的人民生活水平与当今不可同日而语。那时的垃圾分类,折射的更多的是当时民众的节约节俭意识,还没上升至环保意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物质文明极大发展,节约节俭意识退潮,垃圾分类很难乃至无法获得传承与发扬。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突飞猛进,成为世界奇迹。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却日益严峻,使得国家开始高度关注生态环保,同时也促成了民众环保意识的逐步觉醒。“垃圾围城”步步紧逼,垃圾分类成为打破该问题的重要利器。


      2000年启动试点,这个时间不算晚,但中国却在垃圾分类上结结实实吃了个败仗。其实,这一仗,输的并不亏,甚至可以说,发人深省。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水平标准之一的垃圾分类,想要得到真正推广,需要哪些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一,社会各阶层垃圾分类的意识与知识;第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保障;第三,强大的经济支撑;第四,必要的垃圾分类技术与管理水平;第五,整个分类处理系统的良好协作。


      相应的,反观国内现实:


      第一,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匮乏,普及度不高,民众的认知程度不高,仅有少数人具备垃圾分类的意识与知识。第二,国家层面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缺失,地方层面的相关规定因配套不完善而流于形式。第三,“谁污染谁付费”没有得到真正贯彻,外加财政支持较弱,使得垃圾分类遭遇“钱荒”。第四,垃圾分类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无法真正保证垃圾获得分类无害化处理或回收利用。第五,政府投入收效甚微,居民配合度低,垃圾收运处理部门简单粗放,使得垃圾分类多数停留在书面、口头中。


      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奏响了垃圾分类的集结号。但一纸法律出台并非万事大吉,只有相关配到设施跟上,才能真正促进垃圾分类的落地。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垃圾分类并不容易,它需要时间的累计。日本做了25年,德国做了20年,成绩喜人,照样没有尽善尽美。我国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需步步稳赢,稳扎稳打,补齐五大短板,让垃圾分类常态化。 

热门评论
  • 暂无信息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北京全华环保技术标准研究中心
Copyright (c) 2014 Acefs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一号院37号楼4层 邮编:100012 总机:010-64849389 传真:010-6486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