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后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郑重宣示。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带领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战胜贫困、实现小康,这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壮举,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总书记的一声“牵挂”,让多少人为之动容!
5年多来,总书记50多次基层考察调研,多次谈到扶贫。从黄土高坡到茫茫林海,从雪域高原到草原牧区,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都留下总书记访贫问苦的身影。在田间地头,在农家炕头,总书记和乡亲们促膝拉家常、细算增收账……
新春之际,本报记者重访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慰问过的困难群众,和他们一起回忆温暖的画面,畅想幸福的生活。
丛龙江——
“总书记关心暖气热不热”
【2013年8月30日,总书记来到辽宁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道多福社区考察,在下岗再就业职工丛龙江家里,他关切询问社区服务好不好、实施暖房工程后冬天温度能提高几度、家里还有什么困难,祝福一家人把日子过得更好。】
“日子越过越好了。”丛龙江老两口乐呵呵地说。
走进老丛家,就能看见客厅茶几上,精心摆放着总书记和他们一家的合影。
“总书记那天一来就关心暖气热不热,问我哪年下岗的、现在在哪工作,还详细询问了我儿子、儿媳妇的生活情况,待了快有15分钟。”丛龙江说。一旁的老伴关青回忆:“他语气很温和,一点架子都没有。总书记来了咱社区、来了咱家,真是太自豪了!”
“孙女那时才7个月大,总书记高兴地把孩子抱起来,夸孩子很可爱。现在,小孙女5岁了,每回在电视里看到总书记,都会开心地叫习爷爷。”丛龙江拉着小孙女说。
丛龙江今年61岁,2005年下岗后,找了份临时工作,但是收入不高,一家生活拮据。这些年,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丛龙江每月养老金3700多元,他还在一家公司上班,每月工资3000多元。“儿子开了个汽车装饰店,儿媳妇也有稳定的工作。孩子们日子不错,还买了房。”老两口对生活很满意。
“社区没少帮咱忙!”丛龙江回忆,儿子创业拿不出钱时,政府和社区帮忙解决小额无息贷款,还提供免费技能培训。“社区建了个微信群,甭管大事小事,群里喊一声,邻里都来帮忙。”
“我们也想为大家做点什么。”老两口主动参与社区绿化和保洁等工作,认种了一部分社区树木,经常把家里的旧衣物放进社区的捐物箱,关青还热心参与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老两口的日子很殷实也很充实。
施成富——
“他就像亲戚来串门一样”
【2013年11月3日,在湖南湘西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总书记到苗族贫困村民施成富家中看望,在他家院里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在这里,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冬日暖阳洒满总书记到访过的这个深山苗寨。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80岁的施成富记忆犹新。
“当时,我和你伯娘(当地方言,指他老伴龙德成——编者注)站在院门口,看到总书记来,我们就站在他的左右,握着总书记的手,一路往家里领,他就像亲戚来串门一样。”说起这些,老人满脸幸福。
“总书记一进家门,就走到我的房间,看到我们的被子有点破旧,说要我换床被子。接着又看了粮仓,问收成、问困难。”施成富回忆。
总书记在院子里和大家座谈的照片,一直挂在施成富家的堂屋墙上。不过,如今家里的情形,和4年多前已完全不一样了。
泥巴院子全部硬化,老旧房屋修葺一新。老人特意带着记者去看翻修后的厨房和厕所:“以前,雨天上厕所都得戴斗笠,不然就会湿了全身。”
当年的贫困户,如今成了村里的脱贫示范户。
2014年5月,施成富在外打工的儿子施全友返乡办起村里首个农家乐。2017年,这家名为“巧媳妇”的农家乐收入超过20万元。
“巧媳妇”带动了这里的乡村游。很多游客来十八洞村,都要到施成富家,跟老两口合张影,他们成了村里的“形象代言人”。
“我以前的照片,脸色不好看。现在每天都很开心,脸色也好多了。”施成富说。
2016年底,十八洞村摘掉贫困帽,人均收入8000多元,探索出了精准扶贫的“十八洞村模式”。
“希望总书记得空再来我们十八洞看看,再来我家坐坐,看到我们家现在的生活,总书记一定很高兴!”施成富掰着手指细算收入:今年养猪两头、补贴1500元,退耕还林和生态林补助及养老金2703元,农家乐20多万元……说起这些,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郭永财——
“第一次见到一点都不陌生”
【2014年1月26日,总书记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在伊尔施镇困难林业老职工郭永财家中,总书记察地窖、摸火墙、看年货、坐炕头,详细了解一家人的生活。看到郭永财的住房还比较困难,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
数九寒冬,被重山密林包围的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伊尔施小镇,在蓝天白雪映衬下风景如画。
在郭永财家靠墙的柜子上,总书记与他们老两口的合影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总书记是那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真是太激动了!”78岁的郭永财摩挲着照片回忆,“总书记的个头可高了,双手温暖有力,第一次见到一点都不陌生……”
老伴冯秀华告诉记者,郭永财前年患上小脑萎缩,记忆力大大减退,出门遛弯经常找错家门。但他对总书记来家里慰问的场景,每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那时候,郭永财一家还住在走风漏气的板夹泥平房,“总书记看了我的房子,脸上没了笑容,叮嘱随行的干部一定要解决好棚户区居民搬迁问题。”冯秀华说。
2014年8月,郭永财一家住进了盼望已久的楼房。“如今真是享福喽!以前冬天只能烧柴火取暖,既不安全也不卫生;现在屋里既暖和又干净,真是从地下到天上啊!”冯秀华特别开心。
临近春节,老两口早就备好了年货。前几年,郭永财每月退休金才1000多元,生活开销加看病,日子过得紧巴巴。近两年,退休金提高到3000多元,医保政策也跟了上来,一家人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
“最希望总书记有机会再来大兴安岭,再到我家做客。”冯秀华道出新年的愿望,郭永财在一旁不停点头。
谢兴昌——
“总书记问得特别细”
【2016年7月19日,总书记来到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在回族移民群众海国宝家中同村民代表交谈。1997年从西吉县移民到闽宁镇的谢兴昌激动地告诉总书记,一家人搬到这里,感到天天都在发生新变化,要说共产党的恩情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总书记回应他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是要让老百姓时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料峭春寒,62岁的谢兴昌乐呵呵地沏上一杯红茶,水汽氤氲中,打开了话匣子。
话题从水开始。谢兴昌的老家,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7月以前不下雨,庄稼地干巴巴盼着雨,人畜喝水要走好远挑水……”
谢兴昌现在所住的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得益于闽宁协作的推进,早已旧貌换新颜,家家户户喝上了清澈的自来水。再看谢兴昌家,电脑电视洗衣机样样俱全,“我还学会了手机购物和移动支付!”
回忆起总书记来到闽宁镇考察的场景,谢兴昌依然很激动:“那天我一见到总书记,一个箭步就‘飙’上前(当地方言,意为快步走上前——编者注),握住习总书记的手,简直跟做梦一样!总书记十分亲切,看得特别细,问得也特别细,亲眼瞅见我们过得不错,看得出总书记也很高兴。”
“总书记还夸赞了我呢!”老谢越说越兴奋。作为当年“闽宁村”的老支书,老谢见证并参与了闽宁镇建设全过程。和总书记拉家常时,他说,开始没人愿意来。为了带动村民搬迁,他到附近的农场掰了4个玉米棒子、4个高粱穗子,回去跟老百姓说,离“闽宁村”3公里的地方是种粮的农场,“闽宁村”日后肯定是个好地方。“总书记说这个办法好,能吸引老百姓,也有启发意义”。
当年的“闽宁村”,如今已发展成闽宁镇,这个由总书记亲自提议福建和宁夏共同建设的生态移民点,已经从当年的“干沙滩”变成了今天的“金沙滩”。老谢一家就换了4次房:从地窨子到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有小庭院的水泥平房。
说起这两年的变化,老谢扶了扶眼镜:“变化可大了,心气更足了,腰包更鼓了!两个儿子都在银川买了房子和车子,小儿子跑出租,大儿子干工程。有空的时候,他们总会带着孩子来看我。今年过年,我希望过个环保年。日子好了,咱更要珍惜!”
刘福有——
“总书记招呼我们‘拉拉话’”
【2017年6月21日,总书记来到山西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前往特困户刘福有、曹六仁、王三女家中看望。在刘福有家,他仔细察看生活设施,询问家庭人员构成及基本情况,同主人一起算收入支出账。得知刘福有和妻子、母亲一家3口都有病在身,总书记要求有关负责同志高度重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临近春节,地处吕梁山区的岢岚县阳坪乡赵家洼村,银装素裹。踩着咯吱作响的积雪进村,破旧的贫困村已经不见了,复垦后的土地上,是层层叠叠的油松,以及套种的油用牡丹、柴胡等中药材。
“以前都是在电视里看见总书记到老百姓家,做梦也没想到还能来我们家,坐在我家炕头上跟我们唠家常。”虽然已经过去了半年多,刘福有还是很兴奋。
“总书记和我握了4次手。在我家的大门口就和我握手,进到家里坐在炕上握着我的手问生活怎么样,从家里出来在院子里拉着我的手看我养的鸡和牛,最后总书记出大门时还握了我的手叮嘱我好好干。”刘福有记得特别清楚。
那天,看到刘福有的老母亲王花仁卧病在床,总书记关切地问候“你好”,年岁已高的王花仁一开始没有认出总书记。刘福有一旁介绍,王花仁老人眼睛顿时一亮,连忙问好,屋里一片笑声。
“坐在炕头上,总书记招呼我们坐在他身边,说‘来,咱们拉拉话’。随后,他一边翻看我家的扶贫手册,一边问我家里几口人、收入多少、都种些啥,问得特别细,听说我种黑豆,总书记还说把黑豆压扁,做成钱钱(指铜钱形状——编者注),再和小米一起煮很好吃,他在陕西就吃钱钱饭。”刘福有说,“就好像亲戚拉家常一样。”
如今,根据县里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老两口一分钱没花在县城住上了两室一厅82平方米的楼房,还用上了煤气灶,配上了淋浴器。
客厅墙上,总书记坐在炕头上的大幅照片挂在显眼处。“看到这个照片,心里暖暖和和。”刘福有说,“以前的土坯房,住了40多年,夏天漏雨,冬天挨冻,跟现在是天壤之别啊!”
刘福有如今在社区当保洁员,一个月有1000多元收入,老两口和老母亲每年还有2万多元的补助。
问老两口有啥心愿?他们异口同声:“千想万想,就想总书记再来一回,想请他尝尝咱做的‘钱钱饭’!”(记者 汪晓东、张炜、朱磊、颜珂、吴勇、周亚军、禹丽敏、吴姗)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