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入冬,雾霾锁城之景频现眼帘;每每节庆,“嘭嘭啪啪”之声不绝于耳。据江苏省南京市环境监测站连续数年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春节期间,大量的烟花爆竹炸出了南京多个重度污染天,空气中的PM2.5、PM10以及二氧化硫等含量频频“爆表”。在燃放点,城区夜间噪声分贝是平常分贝值的2.5倍。然而,这一切在2015年年初得到了改善。
强力禁令旗开得胜
一面临江,三面环山,簸箕形地形加上南京冬季风少雾多,污染本就不易扩散,遇上节庆,烟花爆竹更是能把南京熏成“烟雾之城”,细数烟花爆竹的危害,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噪声扰民,还易造成资源浪费、火情频发、人身事故等多达7项。
记者日前从市环保局了解到,近5年来,南京春节期间污染天数以2013年最多,高达10天,污染程度最重的年份是2011年,有7天达中度或重度污染。假期被“污染”笼罩,难免让老百姓“吐槽”。
空气环境令人堪忧,“禁放”呼声日渐高涨。2014年6月,南京市人大通过了《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修正案,修正案中明确,自2015年1月1日起,南京全部主城区及郊区的中心城镇区域常年实行烟花爆竹“禁放”和“禁售”。
“2015年春节期间,南京全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同比下降44.7%,除夕夜当天仅为21微克/立方米,为历年最低。”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包括正月初一,南京空气质量为近十年来最好,正月初一凌晨时南京空气质量为优秀级别,实时污染指数为45。
记者从“12369”环保投诉热线了解到,2015年春节期间南京主城区仅有3起噪声投诉,同比大幅减少。在市区全面“禁放”的高压下,空气质量不断优化。
拉锯战阵痛后获重生
空气转好,投诉减少,2015年春节期间南京的环境质量频获市民“点赞”。然而,南京市烟花爆竹“禁放”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由于传统的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根植于百姓心中,20余年来,“禁放”并非一帆风顺,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民俗博弈中,环保则成为两者相争的“牺牲品”。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南京实行“全面禁放”,在此后10年中,每年春节期间全市空气质量基本保持优良。然而当时,大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并不像如今,传统习俗迫使“禁放”受阻,随后从尊重传统民俗、活跃节日气氛角度考虑,自2005年元旦起,南京市实行“在重大节日期间,烟花爆竹‘面禁点放’”的有限开禁政策,但因开禁范围有限,春节期间的南京依旧是“蓝鲸”。然而,随着全国各大城市烟花爆竹全面开禁,自2008年春节起,南京开启“点禁面放”模式,除国家规定的7类重点保护单位范围禁放外,其他区域不再禁放,烟花爆竹迎来了春天,“蓝鲸”却不再。
回顾开禁史,从“全面禁放”到“面禁点放”再到“点禁面放”,烟花爆竹满天飞,空气质量却急剧下降,环保遭遇“滑铁卢”。
“自2008年起,每年春节期间空气质量都不容乐观,尤其是除夕夜、正月初五等时段,经常出现重度污染。”据南京市环保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尤其是在2013年年末,在北方燃煤、本地污染源以及大雾静稳天气的3大因素作用下,雾霾持续锁城达百余小时,南京更是首次启动空气污染红色预警,全市中小学停课。这仿佛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众人。
随着重新实施“禁放”呼声的日趋高涨,在市环保局的推动下,2014年市人大通过“禁放”修正案,自2015年1月1日起,南京市全市正式“禁放”、“禁售”烟花爆竹。
扩大宣传面违法零容忍
其实早在2013年初,南京市环保局即提出了“禁放”动议,公安、市容、消防等相关部门积极响应,但民俗、文化、商业等部门却以“延续传统民俗”为由持异议。后经市政府重大议事讨论后,形成禁放、禁销初步意见。南京市政府随后通过各种媒介,征求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据悉,仅网络调查,就吸引数十万市民参与,超过八成网民支持有限禁放或全面禁放。
有了群众的支持,南京市人大、市政府随即出台了相关禁放法规、政策,旨在通过刚性措施,使“禁放”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一项政策出台,关键是宣传与落实。2014年初,南京市环保局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报道燃放烟花爆竹“七宗罪”。2015年元旦、春节前,南京市举全市之力,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展“禁放宣传周”、“宣传月”系列主题活动,在社区广场、街头广泛开设咨询点,张贴禁放标语、发放禁放“一封信”、发送禁放短信等举措,真正做到了“全城皆知要禁放”、“家喻户晓促环保”。
“禁放实施以来,全市共出动执法巡查力量达4.2万人(次),检查各类场所、小区、单位、街巷5.6万余处,先后取缔20余处违规储存经营点,盘查可疑车辆5900余台(次),查处违法贩运行为9起,依法收缴各类非法烟花爆竹6500余箱,依法查处违规燃放42起,依法查处45人(次)。”南京市禁放烟花爆竹办公室相关人员表示,正是由于前期宣传到位,后期执法步伐紧紧跟上,2015年才真正实现了禁放目标,给南京市民一个美丽宁静的中国年,也让我们对今年春节期间南京的天气更加有了期待。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