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重庆南川区,一家无证、无许可、无环保处理设施的造纸厂躲在深山非法生产,并通过暗管向外排出未经处理的污水,导致当地8000多人的饮用水中断供应四天左右,该行为已涉嫌犯罪。目前,涉事方已被刑事立案查处。(12月9日 央视网)
“三无”造纸厂躲在深山非法生产,导致当地8000多人的饮用水中断供应,其影响有多大不言而喻,在环境保护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竟有如此污染事件的发生,这确实值得当地相关部门的深思。虽然,涉事方已被刑事立案查处,但对环境污染的事前监管不应少了追问。
首先是对企业污染的事前监管。众所周知,造纸属于高污染、高消耗的行业,造纸工业污水对人体危害极大,长期饮用易使人患癌。国家对造纸厂建设早就有明确规定,在饮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补给区、居民稠密区等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不准新建制浆造纸企业。既然如此,那该“三无”造纸厂是怎样建设起来并投入生产的?尽管其是“三无”企业,但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这样的污染企业又是怎样在当地相关部门的眼皮底下存在下来的?
其次是对河道污染的事前监管。2016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对全面推行河长制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而该“三无”造纸厂所在的南川区,不仅在全区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27条河流明确25名区级领导担任河长外,还全面推行了“一河一警”制度。要求定期对河库开展安全检查,配合水利、环保等有关部门开展河库环境治理,其目的是确保一旦有事能快速反应,有效处置。既然有如此的监管制度和举措,那该“三无”造纸厂向河道偷排污水,是没能在日常监管中发现,还是发现了问题但督促整改不到位?
第三是对饮用水源保护的事前监管。我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要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防治应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并明确了一、二级保护区的具体标准,禁止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及其它废弃物。虽然从新闻发布的消息中还不知道该“三无”造纸厂是何时建设的,又是何时投产的,但相信其偷排污水的情况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那么在其偷排致使供水中断前,难道饮用水源的水质没有出现变化,作为供水单位和监管部门就没有追根溯源,去追查寻找导致水源恶化的症结所在。
其实,不管是对企业排污还是对河道污染,更或是对水源保护的监管,都有较完善的制度,问题是在制度面前,是否真正明确了责任,抓好了制度的落实,从该事件中,这些都值得拷问。如果职能部门仅仅是把污染防治的工夫用在建立制度上,看似制度贴在了墙上,而不去严实到位抓落实,这样的污染事件其发生就自然不足为奇。
笔者认为,该事件的发生,不仅需要当地相关部门举一反三,对职能范围内的污染源开展一次拉网式排查,也给各地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再次敲响了警钟。毕竟环境污染的防治,还是应以预防为主,而不应是把重点放在污染事件发生后的如何治理。与其事后付出惨痛代价去治理,不如做好事前监管确保万无一失。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