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口罩打麻将。”这是记者初到成都时听说的一句玩笑话。虽是戏谑,但折射出去年冬天成都一场“大病”在老百姓心头留下的阴影。2016年12月,成都有24天以上为中度或重度雾霾天气。这场严酷的考验是大自然发出的一次警告,也是成都必须面对的考题,更是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四川以来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事实上,为解决成都市民的“心肺之患”,一场蓝天保卫战已经在四川打响。成都平原的大气污染治理被列为2017年四川环保“一号工程”,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成都治霾十条”“成都治堵十条”“成都治水十条”“成都增绿十条”相继发布……“力争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0天以上。”成都市委市政府喊出了口号、做出了承诺。那么,成都究竟做得怎么样?让蓝天更多的信心和底气从何而来?记者近日随中央第五环保督察组来到成都,采访了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
■ 灰蒙蒙的GDP将会缺少生命的光泽
“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历史上,成都收获的美誉不胜枚举。“面对‘天府之国’的生态本底和传世佳话,更不能放任这里的资源从丰沛到紧张、环境从优良到污染。”中央第五环保督察组毫不留情地指出问题。
对此,范锐平诚恳地向记者表示:“对照中央、省委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对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成都在大气污染方面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作为“一把手”,范锐平对成都的突出环境问题不遮掩、不逃避,思路清晰,态度坦诚。
当记者谈到成都市在今年1月~7月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位列第54的时候,范锐平说,“尽管我们多措并举加大治理力度,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和达标率逐步提高,但受盆地地理和气象扩散条件差以及输入性污染的影响,冬季雾霾、夏季臭氧超标的情况还是很严重,是大气环境治理的难点和市民的心病。”
“中央环保督察像一把利刃,查问题直指要害,找原因发人深省。”范锐平表示,自己对照中央环保督察关注的重点,进行了认真分析。
他认为,成都存在大气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导致的,其中既有过去经济粗放式发展埋下的隐患,也有部分企业个人不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情况;既暴露了一些党员干部环保理念落后的问题,也有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认识不深刻、未严格履行环保职责的原因。
“决心不大、管理不精细、职责边界不清晰。”范锐平几句话点出了“病根”。他举例说,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对解决涉及面广、阻力较大的环保“老大难”问题缺乏担当和勇气,能拖就拖、能缓就缓、能放就放,不同程度存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的现象,导致“小毛病”变成了“大问题”。
从更深层次分析,“唯GDP论英雄”的思想还有没有,“口头环保”的现象还在不在?范锐平点头认同,“灰蒙蒙的GDP将会缺少生命的光泽”。过去累积的不少污染还是源自发展理念有偏差、规划建设不科学、超前谋划不周密。
他表示,要真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才是城市建设的“王道”,解决大气污染核心在于构建与生态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容量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体系。
绘制“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新蓝图,合理布局“五中心一枢纽”功能,严格落实“成都产业新政50条”,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重大生态工程,规划城市通风廊道,累计完成799台燃煤锅炉淘汰或清洁能源改造,淘汰黄标车14.8万辆,关闭“散乱污”企业9773家……记者看到,在治霾路上,成都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治理举措和转型经验。
■ 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作为地方主要负责人,我确实感受到了督察带来的压力。” 面对中央环保督察,范锐平感慨,成都是督察四川省的重点,环境问题占了全省的一半多。“中央环保督察倒逼我们清醒认识到环境问题绕不过、躲不了、拖不掉,早抓则主动、迟抓就被动,必须找出来、亮出来,狠下决心彻底解决。”
他深有体会地说,中央第五环保督察组进驻后,所到之处坚持问题导向、动真碰硬,促使一批环境问题迅速得到整改,促使各级党政干部认识到“环境问题早晚必须解决、久拖不决后遗症更大”。
对中央环保督察组转办的具体问题,范锐平称自己是既挂帅又出征,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对环境保护工作亲自安排推动、亲自督促落实,做到环保工作“一竿子插到底”,不见效果不收兵。“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必须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记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既要给机关部门加码,更要敢于给自己压担子,对带有全局性的共性问题,要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督办,层层传导压力。”他说。
记者了解到,截至8月15日,成都累计办结中央第五环保督察组转办案件240件,累计追责问责14件共50人。范锐平表示,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群众有权利、有责任、有义务发现并举报、制止,这个氛围营造好了,再加上有力的问责、有效的工作机制,环保督察成果将会持续巩固下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