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年来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最大、措施最丰富、成效最显著 首都的蓝天越来越多了
◆中国环境报记者文雯 韩继波
北京市民李锋前不久在朋友圈欣喜地晒出了他的“蓝天照片”:“这两周,北京和全国不少城市都被蓝天白云一次又一次‘虐’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5年,是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最大、措施最丰富、成效最显著的几年,全市组织完成的重点治气工程约是过去十年来的总和。
5年来,北京市全面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告别燃煤发电史,淘汰全部“黄标车”,推动环境精细化管理。PM2.5年均浓度2016年比2012年累计下降23.7%;2017年上半年,PM10年均浓度首次降到96微克/立方米。这些成果,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可,也得到了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内众多国际组织的充分肯定。
坚持能源清洁化,升级产业结构
2017年3月,作为全市最后一座大型燃煤机组,华能电厂燃煤机组实现停机备用,标志着北京结束了燃煤发电的历史。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例。通过4年多的努力,全市年用煤总量由2013年的2100万吨压减到1000万吨以内,提前一年实现国家下达的5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
今年,北京“煤改电”进入攻坚阶段,在东城区、西城区实现“无煤化”的基础上,将 “煤改电”工程主战场搬到了远郊。预计在采暖季前,北京市将完成522个村、约20.5万户的改造任务。改造后,北京“煤改电”总户数将达到近80万户,基本实现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房山、大兴平原地区无煤化。
在大力推进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的同时,2016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施1500余台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改造后单台锅炉减排氮氧化物50%以上。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发展处负责人表示,到2017年,全市燃煤总量比2012年净削减1300万吨,煤炭占比下降到10%以下。
在石化、汽车制造等重点行业,北京市这几年共减排挥发性有机物(VOCs)5.2万吨。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常务厂长姚豪对记者说:“从原料替代、生产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等各环节进行治理,现在工厂VOCs排放浓度可稳定低于20mg/m3,完全满足25mg/m3的标准。”
2013年,接到北京市环保局要求家具厂逐步退出北京的通知后,傲威之星家具厂董事长潘朝起先后投资200多万元改造升级北京车间的环保设备。他告诉记者:“2017年底前,工厂就要搬到唐山了,新厂环保设备至少5年内不会过时。北京市和河北省都要求我们不能转移污染。”
和傲威之星家具厂一样被调整退出的印刷、铸造、家具等一般制造业与污染企业,一共有1300多家。为了防止退出的产业“死灰复燃”,北京市专门制订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退出目录,实施“减二增一”环评审批制度。
在产业结构调整顺利推进的基础上,北京市又将目标转向了“散乱污”企业治理。全市2016~2017年度“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工作台账共计5534家,2016年共销账4477家,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精细化管理到最后一公里
北京市怀柔区的某处环境监测网格出现了PM2.5高值。通过热点网格排查,环保执法人员发现北京永鑫伟业建材有限公司存在料堆未覆盖等环境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就地取证,查封了这家工厂,并立案调查。
5年来,北京市精细化管理能力大幅提升,持续升级建设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已从原有的35个地面站,扩展到67个站和覆盖全市的小型趋势站。全市初步建立了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划分基础网格2.2万余个,配备网格员4.6万余名。
大到汽车,小到油烟、灰尘,北京市都将其纳入环境管理体系中。随着工业污染治理不断深入,机动车污染逐渐上升成为北京本地PM2.5的重要来源。北京市在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方面,选择了“疏堵结合”的方式。
截至2016年底,北京市共淘汰167万辆老旧机动车,实现了全面淘汰黄标车和车辆结构的优化升级。从2013年到2017年6月底,不到5年时间,北京市新能源汽车数量从不足3万辆迅速增加到13.54万辆,累计建成约9.23万个充电桩,基本形成六环范围内平均服务半径5公里的公用充电网络。574公里的北京市轨道交通里程,使中心城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1%。通过以上措施,北京市优化升级国Ⅳ、国Ⅴ排放标准机动车,已达80%以上。
北京市环境精细化管理还体现在控车减油措施上,从2013年的两项,增加到2016年的6项。今年元旦起,北京市实施出台了第六阶段车用汽柴油标准;发布了国Ⅰ、国Ⅱ排放标准轻型汽油车五环路(不含)以内道路工作日限行政策;今年9月21日起,北京市禁止外埠国Ⅲ柴油货车在六环路上及以内道路通行。
在全市1500余个建筑施工工地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对扬尘污染严重的施工单位,暂停在京投标资格1~6个月。完成8000多辆渣土车密闭化改造,减少道路遗撒。道路保洁新工艺作业率提高到87%,减少道路积尘。
推进跨区域联防联控,重污染应急统一行动
在加强本地大气污染治理的同时,北京市不断深化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推动区域空气质量改善。
2015年,京津冀三地正式签署了《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年底出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三地环境治理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在“联合立法”方面,三地提出将在环境保护部领导下,共同编制《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防治条例》,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保规划》为统领,建立区域协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逐步统一区域环境准入门槛。针对可能对区域大气环境、水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重点行业规划、园区建设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京津冀三地将实施“环评会商”。
2016年,北京市再次有针对性地修订了《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在环境保护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区域空气重污染会商预警,落实统一预报、统一标准、统一响应、统一联动“四统一”要求,共同抓好重污染天气应对。
除了统一标准、应急联动等措施,京津冀地区还互通有无,相互扶持。据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2016年,京津就已经开展结对帮扶廊坊保定唐山沧州大气治理,并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合作协议。北京支持廊坊、保定4.6亿元,天津支持唐山和沧州4亿元开展大气治理工作。”
2017年8月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发布后,北京市根据自身特点立刻出台了《北京市细化落实方案》,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升级加码,明确了16个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任务清单,并要求配套制定8项分方案、7项台账,共有十大类、30项攻坚措施。
“北京正在迈步奔向世界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路上,我们每一点的付出带来的都是环境的改善。”北京市环保局一位负责人表示,尽管面临着各种挑战,但有信心、有能力积极应对。“相信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积极主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我们的城市会更加美好,环境会更加宜居。”
暂无信息